Documents


常玉畫展九月十六日至廿二日將在歷史博物館展出了!這項延宕了十餘年的畫展,對於一生沈沒在巴黎的常玉是無法增添任何光彩,更無法挽回任何機運的;但是,對於我們——少數認識他及所有聽過他的事、關心他的人——卻像終於能完成一件長久記掛內心的托付一樣,感到高興和安慰。

常玉四川人,一九一八年左右離鄉背井到了巴黎。當徐悲鴻等早年學畫時,常玉經常和他們在一起。一九二二年並曾和謝壽康、劉紀文、邵洵美、張道藩等共組「天狗會」。據蔣碧微表示,第一次歐戰結束後,蔡元培等提倡「勤工儉學」(半工半讀之意)政策,鼓勵國內學生赴歐留學,常玉也是在這樣的口號下到法國學畫的。

年輕時候的常玉,據說瀟灑、有才華,但很懶散、不愛說話、不會理財。他一直沒有正式進巴黎的美術學校,就是自己看、自己畫。總有些外國朋友喜歡他的畫,自願幫他賣畫。

袁樞真說,她到巴黎學畫時(約一九三六年),聽到常玉的名字就像現在的人聽到「趙無極」一樣,總是心存敬仰的。在她的印象中,常玉的畫有大至百號,也有小品,風景、人物都有,給人一種自成風格的新鮮感。

席德進在「一生沈沒在巴黎的中國老畫家常玉」一文(原載民國六十年五月號雄獅美術)中也提到:他早年在巴黎幾乎成名了,當時有位畫商打算捧一位東方畫家,那時日本畫家藤田嗣治也未出名,畫商決定要捧常玉,買他的畫,先付他錢,要他畫畫,為他開畫展。然而時間到了,畫商來向常玉討畫,結果他交不出畫來,錢早被他花天酒地的用光了。這位畫商一氣之下,只好轉過來捧藤田嗣治,結果藤田大享盛名。

二次世界大戰前,常玉一度回到四川老家,據說是大哥去世。他大哥作絲綢生意,頗為富有,他分得了一筆可觀的遺產。結果,回到巴黎揮霍一空,又是依然故我,兩袖清風。

據說黃季陸當教育部長時,因為和他是同鄉,很鼓勵他回臺灣開畫展,並且寄了四百美元給他。他也同意了,準備了四十多幅油畫,由駐法文化參事寄運臺北。後來,他又猶豫不決了,過不了多久,這筆路費又花掉了。於是,一切又告吹,他依然在巴黎潦倒下去,終於寂寞地客死異鄉。

今天,我們即將看到的這批畫,就是由教育部轉到歷史博物館,前後在兩個單位的倉庫中度過了十餘年黑暗歲月的四十餘件「油畫」。這些用油漆畫在板子上的作品,材料那般粗樸簡陋,是窮困得買不起油彩和畫布嗎?漂洋過海,總算比它的主人幸運地回到祖國的這批畫,在重見天日之初,面目竟也是這般潦倒和落魄哩——用來包裝的牛皮紙早已緊緊地融進油漆之中,用盡方法剝除之後,畫面無可避免地尷尬極了!

經過歷史博物館專門人員的修補,荷花、菊花、山茶花,奇怪的小動物及性感的人體逐漸顯露出不同的趣味來了。畫得最多的是花。據說他自己表示是從吳昌碩的花卉得到啟示,經過自己安排的。花枝盎然地開展,平面化地分為花枝、花盆、桌面以及背景。有些花葉塗成黑影,背景或桌面卻是鮮紅或亮黃,筆觸勾劃如宋畫的線條一般挺然有力,帶有裝飾的、東方的情趣。這些傾向,令人聯想起傳統家具上及窗櫺上生動的雕飾。

極為空曠和極為渺小,似乎也傳達出作者心靈的孤寂吧!他的風景作品比花卉作品大得多,但依然是簡單的天空、原野或深暗的湖水。特別是多半在前景加入一隻極小的、怪異的小動物,或奔馳的馬或跳躍的象或蜷伏的貓,同樣粗略的深色線條,卻充滿童稚的幻想意味。那種不成比例的安定感覺,彷彿是作者心靈深處偶然浮現的奇特回憶。

面對著這些畫——不管你是否喜歡,也不管究竟是好是壞——你會幽幽想起常玉這樣一個人。他沒有才華嗎?他的作品有獨特之處。他不懂得把握機會嗎?閒散與靜寂正是他畫中的本質。那麼,潦倒是必然的,因為在他和我們現在的社會,成功都需要更多的努力和鑽營。可貴的是,他始終沒有放棄畫畫;遺憾的是,為什麼我們的社會不能給予這種「不求成功」的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呢?

more